證券日報 記者 于德良
油脂油料系列品種作為國內期貨市場上發展最早、最為成熟的產業鏈品種體系,隨著品種體系和市場機制的逐步完善,油脂油料期貨市場價格發現和風險管理功能也不斷深化,在大豆壓榨、
飼料加工、禽畜
養殖等實體產業經營環境復雜多變中,成為企業現代市場經營的有力工具。
特別是近幾年來來,基差定價、庫存管理、壓榨利潤避險等在產業得到普遍運用,看盤經營、參與
期貨經營已經成為企業的必修課,油脂油料期貨在助力相關產業發展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大豆危機” 改變企業市場參與程度
兩次“大豆地震”讓大豆產業的遭遇仍記憶猶新。大豆作為我國最早開放的大宗糧食品種,大豆壓榨企業較早地經歷了來自國內外市場的考驗。2004年,國內大豆企業對
大豆期貨的參與還處于嘗試摸索期,當年4月份,之前長期以來持續上漲的大豆市場風向突變,國際市場上CBOT大豆短期內暴跌27.9%,一直習慣了現貨高庫存、同時偏好在期貨市場上做多的國內壓榨企業受到重創。市場機構統計,當時國內油廠虧損約80億元,外資企業趁機并購境內的大豆壓榨企業,大豆民營壓榨業幾乎全軍覆沒。
歷經國際市場價格波動考驗的產業人士意識到,在開放的市場環境、大豆原料越來越依靠國際市場的情況下,不參考不運用期貨市場、完全被動接受國際市場價格風險,企業難以持續發展。在此之后,越來越多的產業企業參與到油脂油料期貨市場中來,2004年到2008年,法人客戶大豆持倉占比從30%增長到50%。
2008年,受金融危機沖擊下,美國CME
大豆期貨價格由7月初的1654美分/蒲式耳下跌至10月中旬的825美分/蒲式耳,短期跌幅達50%。受美盤價格巨幅下挫影響,我國大豆期貨價格從7月初的5855元/噸下跌至10月中旬的3081元/噸,跌幅為47%,同期現貨市場大豆跌幅相近。市場機構測算,在大豆價格波動最為激烈的9月至10月中旬,如從美國進口一船大豆,以每船大豆按6萬噸計,船一靠岸即虧損7200萬元。根據商務部的統計,9月份我國大豆進口量為410萬噸,行業理論損失近百億元。但因為此時的行業企業普遍在采購大豆的同時通過國內期貨市場賣出豆粕、
豆油避險或套利,使行業躲過了這場災難。
據市場機構統計,僅10月份,參與
期貨避險的前20名大豆經營企業期貨頭寸盈利額達到10.41億元,彌補了相應的現貨損失。實際上,據業內人士估算,盡管當時大豆價格跌幅慘烈,但在期貨市場的保護下,當年大豆壓榨行業的損失至10月底不超過14億元。
從2004年和2008年兩次
大豆危機的對比不難發現,我國大豆產業企業對
期貨市場的的認識在不斷走向深入,期貨市場已經成為企業風險管理的有效工具。
基差定價 改寫行業定價模式
基差定價在發育成熟的國際農產品市場被廣為使用,2006年,嘉吉、路易達孚等外資公司為避免合作伙伴因價格波動而出現信用風險,開始在國內
豆粕和
豆油銷售中對基差定價進行系統的推廣。受益于豆粕期貨市場良好的價格發現功能,基差定價很快得到市場的積極響應,一些南方民營榨油企業也加入豆粕基差定價中來。到了2010年,以九三油脂為代表的國有油脂企業開始了從國內原料收購到成品銷售的全產業鏈基差定價經營。
據了解,2013年下半年,在
油脂油料消費需求放緩的背景下,通過基差交易進行現貨貿易的油脂油料和飼料企業大量增加,華東、華南地區幾乎所有大型油脂企業都在使用基差交易,基差交易的貿易量高時占市場總量達50%以上。大豆系品種價格波動劇烈,市場面臨巨大風險,企業避險意愿強烈,這些現實需求進一步推動了基差交易的使用,在油脂油料價格大幅波動背景下,基差交易已經發展成為整個行業的普適交易模式。
保值避險 提前鎖定利潤
近年來飼料、
養殖企業的涌現體現出期貨市場功能對產業的影響和作用的不斷深入。
對
飼料企業來說,因其附加值低,原料采購成本控制直接決定了企業經營的成敗。在上游
大豆壓榨業對
期貨市場有效運用的耳聞目染下,越來越多的飼料企業意識到,結合期貨市場建立虛擬庫存,做好生產成本控制,對企業的經營發展非常重要。利用好期貨市場,可以避免價格暴漲帶來的采購成本過快上升、價格暴跌造成的庫存價格損失。在2013年,
生豬價格連續下跌,生豬養殖產業面臨嚴重困境,作為我國最大的豬飼料生產企業雙胞胎集團,為了防范市場價格下跌的風險,積極參與期貨避險,通過期貨市場賣出庫存豆粕,提前鎖定了利潤,并對未來擬采購的玉米進行保值交易,提前鎖定成本。
據統計,據大連商品交易所數據,今年參與大連
油脂油料品種交易的法人客戶有6284個,法人成交和持倉占比分別為40.5%和53.1%。產業人士表示,目前參與我國油脂油料期貨的客戶涉及上、中、下游全產業鏈條,
豆粕、
豆油、棕櫚油等品種的相關產業鏈龍頭企業的參與度已超過80%,國內日壓榨能力1000噸以上的油廠90%以上參與,現貨套保比例達70%以上,成為國內
期貨品種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