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大豆價格又被操縱了?”、“美國農業部的數據可靠嗎?”最近,美國大豆價格暴跌,往中國食用油企業的“心窩”上又踹了一腳。
從今年年初開始,美國農業部大幅調低美國大豆產量,國際大豆、豆粕等國際糧食價格開始走高,中國企業此時大肆采購。而后,美國農業部卻又調高美國大豆產量估值,受此影響,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大豆期貨價格近日接連大幅下跌。其中在高位購入大豆、豆粕的中國企業受損最大。
盡管目前中國國內企業受損程度不及2004年的那次大豆風波,但作為市場價格“風向標”的美國農業部,在大豆產量估值上屢次出爾反爾,讓中國企業這次也沒少吃苦頭。
國際大豆價格演繹“過山車”
“按照我們最新的調研,預計15-25艘大豆的船貨已被取消!睋r業咨詢機構布瑞克環球的數據,以每船5萬噸左右的量計算,本輪國內企業的大豆“洗船”(指付出一定費用后把大豆船貨回售給供貨商)量可能達百萬噸級別。
企業取消船貨的直接原因是近期大豆價格的大幅下挫。
2012年4月,美國農業部以“農民將轉而種植利潤更高的玉米”為由,預測2012年美國大豆種植面積將下降1.4%至0.739億英畝(1英畝約合6.07畝),成為過去5年以來最低水平。5月,美國農業部將季末庫存下調至1.45億蒲式耳(1蒲式耳約合27.216公斤)的歷史低點。6-9月,基于美國中西部地區干旱對大豆早期生產造成的損失,美農業部將2012年大豆單產從每英畝43.9蒲式耳下調為每英畝35.3蒲式耳。大豆期貨的價格也跟著一路上揚,8月底一度超過17美元每蒲式耳,9、10月份雖略有回落,但依然保持高位運行。
直至10月,美農業部口風有所轉變,認為大豆收割進展順利,開始扭轉大豆單產下降趨勢,接連兩個月,將單產預測上調至每英畝39.3蒲式耳。大豆價格也跟著一路回落,11月,芝加哥大豆期貨價格在14美元左右震蕩,已降至6月以來最低水平。
中國是美國最大的大豆進口國。海關總署11月1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在國際大豆高位運行的9月、10月,中國分別進口大豆497萬噸和403萬噸。上海中期分析師朱罡表示,從9月份大豆價格下跌后,進口大豆的壓榨利潤一路下滑,到目前虧損已超過每噸700元。
短短半年的時間,國際大豆價格演繹了一輪從暴漲超過30%到暴跌20%的輪回,使國內企業不得不“違約”。
美農業部“變臉”的背后
兩個月前,市場的參與者還在擔心將面臨高豆價!皟r格大起大落與美國農業部的報告‘密不可分’!薄秶H先驅導報》記者采訪的眾多業內人士指出,農產品收割前,美國農業部的預估往往成為市場的“風向標”。美國農業部曾連續數月大幅下調美國大豆的單產和產量預估,使市場預期本年度全球大豆市場供應緊張,價格大幅上漲35%。
“美國農業部10月份報告進一步‘壓垮’了市場!狈治鋈耸恐赋,美國農業部10月份預估報告“突然變臉”,大幅上調單產和產量預估,市場價格承壓急轉直下。國際大豆期貨價格基本回到了年中因為干旱炒作前的水平。
朱罡指出,美國農業部數據的大幅波動,再一次引發了市場對數據報告公信力的質疑。
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研究員邵娜表示,我國大豆油70%依靠進口,因此大豆油價格和國際聯動非常強。美國農業部慣用的手法是在美國大豆9、10月份上市前發布報告,稱天氣不好,產量減低,改變投資者的預期,誘導投資者趁機炒作,推高商品價格。此時一些生產商可能會恐慌性購買,而到高峰期一過,價格回落,生產商就不得不承受高成本?v觀美國農業部5-11月的報告,這種“以面蓋全”的手段來壓低價格,其用意深遠。
美國一直把擴大農產品出口作為農業戰略性調整的重中之重,美國農業部在幾年前就將“努力擴大轉基因農產品的國外市場”寫進了其21世紀農業出口戰略中,并表示將加大國外市場開發投入,同時繼續將美國農產品出口增長最快的一些國外市場(包括中國)作為重點對象來經營和支持。
而中國大豆在2004年曾元氣大傷,最近幾年,不少人士都在呼吁保護僅存的中國大豆產區。
“雖然不能認定數據的修正存在陰謀,但美國農業部在農業數據上的影響力顯露無遺!狈治鋈耸恐赋,美國農業部定期向世界發布全球農產品的供需等一系列報告,使其成為全球眾多農產品期貨投資者的重要參考,客觀上也具備了“操縱”的能力。
糧油報告被美國操控
作為對外依存度越來越高的品種,大豆壓榨商在國際市場配置資源時“交學費”并不是孤例。本輪壓榨商的遭遇讓很多人都想起了2004年的遭遇。
2003年8月,美國農業部以天氣影響為由,對當月的大豆供需報告作出重大調整,其中大豆庫存的數據調整到20多年來的低點,受到影響,國際大豆價格迅速從2003年8月份到2004年4月初,接近翻番,創下了近30年來的新高。
而中國國內壓榨企業在恐慌心理支配下,“搶購”美國市場大豆數百萬噸?膳碌氖虑榘l生了,從2004年4月開始,國際大豆價格在庫存數據的影響下又大幅回落,跌幅近50%,國內的大豆加工業由原來的盈利變成大面積虧損。壓榨企業不得已采取違約行為,放棄原先在高價位簽訂的采購合同和定金。因為違約引起的糾紛,至今依然未果。
經此一役,部分中國大豆壓榨企業退出市場,同時也為留下來的企業普及了國際市場的游戲規則。專家表示本輪暴漲暴跌行情中,虧損、“上當”的企業已經明顯減少。業內人士指出。事實上,作為全球廣泛應用的數據,美國農業部數據的“不嚴謹”不僅在大豆方面,在玉米等其他農產品中也屢屢現身。
值得注意的是,查閱國內涉農機構的報告,在每個月總有那么幾天,主流的糧油報告中,都會出現“靜候美報告”的字眼。報告數據的****、變臉,既可以讓價格出現大幅下挫,也可以瞬間將價格拉至漲停。
作為越來越多將在國際市場資源配置的產業,“加強農產品數據收集且獨立發布,一方面形成統一的口徑,避免各機構數據‘相互打架’,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企業經營的成本!敝腥A糧網研發部總監張智先指出。
數據正逐漸成為生產力,全球知名咨詢公司麥肯錫提出“大數據”時代來臨,“我國作為農產品的生產、消費和部分品種的進口大國,農業數據的話語權應得到加強!睆堉窍日J為。
an>